小说下载尽在http://www.bookben.cn - 手机访问 m.bookben.cn---书本网【tsukiyoer】整理 附:【本作品来自互联网,本人不做任何负责】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! 《契丹萧太后正传》作者:什方子 正文 1、“细娘”入宫   在山东冠县城北约十六公里处,有一座土城,城垣拔地三丈,周围十里,虽经千年沧桑,风剥雨蚀,依然绵延巍峨,气势恢宏,屹立在大河故渎北岸,犹如冷兵器时代留下的一个浑厚的背影。置身其间,鼓角争鸣之声油然而起,仿佛又回到金戈铁马、中原逐鹿的古战场上。相传,在一千年前的宋、辽战争期间,辽国萧太后携圣宗耶律隆绪率军南征,在此驻马歇兵,她的二十万大军使用头盔搬运泥土,一夜之间夯就此城,因此后人命名为萧城,俗称盔安城。当年,萧太后就是坐镇这个萧城,指挥大军攻城略地,势如破竹,一举击溃宋军防线,饮马黄河,迫使北宋王朝缔结城下之盟。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意义和作用的“澶渊之盟”。为此,萧太后也以其睿智英武、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形象,载入中华史册。另外,据萧城一带民间传说,脍炙人口的剧目《四郎探母》的故事,就发生在萧城。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呢!   “细娘”入宫   萧太后名绰,字燕燕。她的祖上本是发源于辽河上游的契丹族,但她却声称是汉朝开国丞相萧何的后代。此说虽属无稽,但萧燕燕并非有意攀龙附凤,实在是事出有因。公元907年,即五代十国之初,雄才大略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,设立祭坛,燔柴告天,登上可汗之位,建立政权,国号“契丹”。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,遂改国号为“辽”。此后,契丹各族开始了从氏族社会、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踏步跃进。可汗耶律阿保机雄心勃勃,推行中原制度,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推崇有加,奉为榜样,于是自命汉姓为“刘”,就如同现在的外国人起了个中国汉名一样。耶律氏世代与拔里、乙室巳两个氏族通婚,耶律阿保机则娶了个回纥人,名叫述律平,小字月里朵。述律平是位极富韬略决断、远见卓识和军事天才的巾帼英豪。她十四岁嫁给耶律阿保机,在创建契丹国的年月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鉴于拔里氏、乙室巳氏和述律氏辅佐有功,辽太祖把它们比作辅佐刘邦打天下的丞相萧何,于是将其一律改为萧姓。这件事发生在老早以前,到了萧燕燕这一代,已经过去六、七十个年头了,也许她真的不知道祖先原本究竟姓什么了。   皇后述律平家族改为萧姓后,只有她自己保留了原来的姓氏,史书上仍然称她为皇后述律氏,大有行不更名、坐不改性的气概。述律平是萧氏一族的功臣,曾用铁腕扶持辽太宗耶律德光上台,她的事迹肯定也给萧燕燕产生了重要影响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崩驾后,皇后述律平摄政,掌理军国大事。当耶律阿保机遗体下葬时,述律皇后曾想殉死,经亲戚大臣劝阻方罢。但她抡起斧头砍下自己的右手,装入阿保机的棺木里,代身陪葬。其刚烈可见一斑。因此,述律平得到“断腕皇后”的称号。“断腕皇后”功业卓著,为萧氏挣得了仅次于皇族耶律氏的地位。   皇族的耶律氏与萧氏的通婚关系世代沿袭下来。萧氏的女子大都嫁给耶律氏,耶律氏的女子也嫁给萧氏。萧姓女子在辽国皇帝的后宫中比比皆是,萧姓皇后更是占据着主要地位。在萧燕燕之前,除了辽穆宗那位形同虚设的甄氏皇后外,其余的皇后、贵妃均非萧氏莫属。据辽史记载,终辽一朝九帝208年的历史,萧姓共出了十三名皇后,二十位驸马。因此,在辽国,人们称耶律氏为皇族,则把萧氏称为后族。可以说,辽国的萧姓因“断腕皇后”述律平的功劳而发达,后来又借历代皇后的受宠而延续了它的显赫。于是,养个女儿进宫当皇后,就成了萧氏家族的崇高理想,大有“不重生男重生女”的风气。   萧燕燕的父亲叫萧思温,是“断腕皇后”述律平的侄子。萧燕燕的母亲则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耶律吕不古,封为燕国公主。据说,萧绰的字“燕燕”,就来源于母亲的封号。这些社会背景都是萧燕燕登上权力之巅的阶梯,是不能省略不说的。细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,辽太宗耶律德光应该是皇后述律平的儿子,和萧思温是姑表兄弟,他的女儿耶律吕不古怎么会嫁给大她一个辈分的表叔呢?这种婚姻关系在汉族的习俗里是不允许的,主要不是因为血缘关系,而是怕乱了辈分。在契丹,亲族之间的辈分关系就不构成婚姻的障碍。从婚姻的血缘关系上讲,各民族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,也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。人类最初处于“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,无上下长幼之道”的杂乱婚姻状态,到了新石器时代,传说伏羲“制嫁娶”,规定了“同姓不婚”的原则。“姓”字由“女”和“生”组成;所谓“同姓不婚”者,就是同一个女人生下的孩子之间不能通婚之意。这大概是第一部《婚姻法》。在中国,它的基本原则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。我们都知道,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姑舅亲,而与薛宝钗是姨表亲,他不管与谁结婚,都不会受到法律约束。这种婚姻习俗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颁布之前,一直还在汉族地区流行。在当时的契丹,后来萧燕燕竟然把大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弟弟做妻子,由母女关系而兼为妯娌。说怪也怪,说不怪也不怪,只是他们的习俗而已。了解了这些,对后来发生的、萧燕燕的所谓风流韵事,也就不会说三道四了。   萧思温接替其父的职务,长期驻守辽国的南京幽州。幽州在唐代是中原政权统治的地盘,汉文化氛围浓厚,萧思温又是个饱读之士,对汉族文化和习俗礼仪颇为熟悉。萧燕燕自幼好学,聪慧早熟,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,出落成一位独具特质的契丹绝色美女。 正文 2、“细娘”入宫(续)   萧燕燕动若惊鸿,弯弓驰马,原本是个契丹草原巾帼;静如处子,琴棋书画,不输汉族大家闺秀,可谓文武兼备、色艺俱全。这些并非作者的过誉之词。据说,曹燕燕曾被称为契丹族的“细娘”。“细娘”者,大约相当于现在的“哈弗校花”、“世界小姐”之谓。由此可以想见,契丹的王公贵族、才子英雄,是如何的追捧燕燕了。在燕燕众多的“粉丝”中,还有一位不寻常的暗恋者,他就是当朝皇帝耶律璟的侄子、后来继位做了皇帝的辽景宗耶律贤。但是,萧思温偏偏选中了一位汉族小伙儿韩德让。当时燕燕尚未及笄,而韩德让整整比他大了十三岁。   如上所说,萧氏既然是后族,萧思温也和每一个萧姓家庭一样,早就有送女进宫的准备。他有三个女儿,个个貌美如花,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,具有很高的政治才干和军事天份。有意思的是,他让最小的三女儿燕燕早早地和韩德让定下婚事,却让长女和次女姐俩待字闺中。显然,是有意留着她们进军皇后的。辽穆宗不近女色,且已有了皇后甄氏,遣女儿进宫无望;而在众多皇侄儿中,究竟哪个能走运继任皇帝呢?此事让萧思温好生揣摩,难以判断。于是,只好委屈姐俩暂居奁中,待时而飞了。   为什么不把燕燕也列入皇后的后备军呢?送女去竞争皇后,本来就是一场赌博。后宫嫔妃众多,国中又有万千佳丽待选,而皇后只有一个,能够封后成功的概率实在太小。而若是封后不成,又得不到宠爱,这个女儿就牺牲在深宫了。明白如许的萧思温,怎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呢?何况,他最喜欢这个小女儿,大概是希望她能有一个确定的前程,也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吧!   韩德让是何许人也,竟被这位契丹显贵选为东床?说起来,萧、韩两家倒也门当户对。韩德让祖籍蓟州玉田(今河北玉田)。辽太祖建辽之初,其祖父韩知古被掳入北国,在皇后述律平手下听使唤。韩知古聪明好学而有胆识,经皇后耶律平的推荐,他的才华得到辽太祖的赏识,被任命为“知汉儿司事”。此后,韩知古不但管理有关汉人的事物,而且还负责制定辽国的王朝礼仪,官至中书令,死后名列辽太祖二十一名佐命功臣之一。韩德让的父亲韩匡嗣精于医道,被皇后述律平视为己子,格外受宠,官运亨通,直升到辽国尚书,后来还被封为秦王。韩匡嗣还与契丹皇后一族联姻,成为名列辽国的第一大汉族显贵。由此可知,爱好汉文化的萧思温与韩府联姻,也就不奇怪了。   韩德让是韩匡嗣的第四个儿子,满腹经纶,外秀内刚,一表人才。萧燕燕对韩德让早有耳闻,对这位几乎大她一倍的男人没有感到有任何年龄障碍;相反,韩德让的成熟和稳健,倒给了这位少女相当的安全感。情窦初开的她,芳心暗许,殷切盼望着在盘发插笄之后,早日投入心上人的怀抱。   公元968年,萧燕燕十六岁,辽国发生了一件大事,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。辽穆宗耶律璟是个胸无大志的皇帝。他有一个怪癖,史书上说他“帝体气卑弱,恶见妇人”,就是不近女色,封了位甄氏皇后也形同虚设。这倒是让他避免了许多帝王纵情声色的通病。但耶律璟有另外三大嗜好,就是饮酒、田猎、睡大觉,国人称之为“睡王”。当初,他受女巫萧古的迷惑,用男人胆调制长生不死药,吃了一百多个活人胆也没见效果,才发现上了萧古的当。他让侍卫用响箭射杀萧古,又亲自将其马踏成泥。从此,辽穆宗性情愈加乖戾,酒后动辄虐待近侍,或施以炮烙、铁梳等酷刑,或挥剑断其肢体、毙其性命。其手段之残忍,令人发指。近侍们对其恨之入骨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这年的二月,辽穆宗到怀州打猎,射中一只黑熊,心情极好,摆宴庆贺。侍中萧思温等大臣也频频敬酒祝寿,狂饮到深夜。归还行宫时,穆宗已经烂醉如泥。夜半,穆宗醉醺醺地爬起来又要杀人,被侍人小哥、盥人花哥及庖人辛古等六人刺杀身亡,时年三十九岁。   辽穆宗没有子嗣,侄子辈里符合继位资格的倒有好几个。其中就有辽世宗的儿子、萧思温的好友耶律贤。究竟由谁来当这个皇帝,是朝廷大臣面临的重要选择。萧思温儒生派头十足,文治武功却少有称道之处,其地位多半是借家族势力得到的。他长期担任南京留守,却从来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胜仗。但萧思温运气颇佳。公元959年,后周世宗柴荣统帅大军北伐,矛头直指幽州,即契丹的南京。正当南京留守萧思温疲于应付时,柴荣突然病重,中途退兵。萧思温拣了个现成的“胜利”,被召回京城做了侍中,成为辽穆宗的亲信。   在同僚眼里,萧思温并不是个将帅材料,参政能力也极其一般。但在皇帝驾崩、神器无主之关键时刻,萧思温却做出了惊人之举。做为护驾大臣,皇帝被刺,理应首先追查元凶;但萧思温置此而不顾,却夤夜驰马飞报耶律贤,并会同高勋、呢里等朝廷重臣,率甲骑一千,护送耶律贤来到怀州行宫。耶律贤抚尸恸哭,当场接受臣僚劝进,即帝位于穆宗灵柩之前,尊号曰天赞皇帝,是为景宗。此时,其他帝位竞争者尚蒙在鼓里。萧思温熟读史书,对几千来的朝代更替、帝位之争了如指掌,如今终于派上了用场,为新皇帝抢得登基先机,为自己打开了飞黄腾达之门。当然,也为萧燕燕开辟了登上权力之巅的通途。   辽景宗登基后,改元保宁,大赦天下,并封赏宗亲与功臣。萧思温因策划、拥戴景宗登基有功,被提升为北院枢密使,旋即兼任北府宰相,进封为魏王。他的同谋高勋封为秦王,呢里加封太尉。萧思温又力荐好友、满腹韬略的耶律珍入朝,官居要职,手握重兵。至此,他权倾朝野,深得景宗倚重。 正文 3、初问朝政   萧思温得势了,韩德让也接近而立之年了。韩匡嗣急于想把儿媳妇娶回府,最后敲定这门权贵亲家。此时的萧燕燕女大十八变,也渴望着早日成婚。你想啊,《西厢记》里的崔莺莺,本是宰相府第的千金小姐,平时大门不出、二门不进,饱受“男女授受不亲”思想的熏陶,尚且与张生一见倾情,很快投入他的怀抱,何况一个情窦初开的契丹女子呢!萧燕燕长大了,需要异性的关爱和呵护。比起崔莺莺来,萧燕燕是幸运的。因为令她心仪已久的那位郎君,是父母给他选定的。但是,此时的萧思温却借口公务繁忙,无暇操办,将儿女婚事一拖再拖。   公平地说,这时的萧思温也的确够忙活的。他除了操持自己的新任职务外,还要陪君伴驾去祭祖;新皇帝一气封下七、八位亲王,他都得一一去祝贺,等等,哪有功夫操办女儿的婚事儿呀?   但韩匡嗣却感到大事不妙,认为萧家要悔婚了。知情者也都看得出,如今萧思温大权在握,又深得皇上倚重,怎能不趁着大好机会推出一位皇后呢?这可是光宗耀祖、合族望眼欲穿的大事啊!果不其然,萧思温晋升枢密使不到一个月,就把三个女儿送到新皇上耶律璟面前。耶律璟毫不犹疑地从中选出他的梦中情人“细娘”。当初他自觉没有资格同帅哥韩德让竞争,如今当了皇上,生杀予夺大权在握,除了天上的月亮,鞭长所及,还有什么不能揽入怀抱呢?   公元968年,耶律贤二月登基,三月加封萧思温,不久即选招萧燕燕为贵妃,五月就册立其为皇后。至此,萧燕燕进军皇后的速度之快,怕是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了。   初问朝政   生长在后族,整日间耳濡目染,皇后的头衔恐怕也是萧燕燕向往已久的了。一个花季少女,突然被捧到了母仪天下的宝座上,其激动、喜悦的心境可想而知,与韩德让解除婚约应该不会让她感到遗憾。新郎比她大五岁,新婚燕尔,小两口本应好好享受一番男欢女爱了。但是,似乎上天早就给萧燕燕安排下了一项历史使命,迫不及待地把她推进政治漩涡,经受历练。就在萧燕燕进宫两年之际,其父萧思温被人刺杀身亡了。   萧燕燕顿感天塌下来一般,在顺利的人生旅途上遭受到不堪承受的一击。她的成长,得力于萧思温的精心培养;她的进宫册封皇后,也全靠萧思温一手提携;她们一族的荣耀,也有赖萧思温权势的支撑。萧燕燕知道,皇后与她的家族血脉相连、休戚与共,一枯俱枯、一荣俱荣;如果没有强势的外戚做后盾,她这个皇后随时面临被挤兑的危险。她一下子成熟了。她决定靠自己的奋斗,立足于朝廷这个角斗场,保住她和她的家族的生存和地位。萧燕燕是有资本的,也是幸运的。她用她的美丽、学识和智慧,征服了君王耶律贤;而且,进宫两年后,她的头胎生了个儿子。母以子贵,萧燕燕的皇后宝座虽因乃父的离去而受到威胁,却因儿子的诞生而得到了加固。耶律贤对皇后除了宠爱之外,又增加了几分敬重,对她几乎言听计从。正是依靠皇帝这棵大树,萧燕燕开始涉足朝政。她的第一步,就是追查杀害其父萧思温的凶手。   辽国实行“以国制治契丹,以汉制待汉人”两套管理制度,设有北、南两个枢密院,简称北院和南院,其长官称枢密使,其下还设有宰相府。北院沿用契丹制度,枢密使是契丹人,主管契丹兵马群牧事物;南院仿效唐、宋制度,枢密使由汉人担任,治理汉人州县租赋兵马诸事。由此看来,“一国两制”在中国早已有之。北院宰相从拔里氏、乙室巳氏和述律氏外戚三族中选任。萧思温没有显赫的战功和从政业绩,只凭拥戴新帝登基有功,就从一个侍中一跃而登上北院枢密使兼宰相之职,成为辽国数一数二的权重大臣,因而招致来自朝廷内外权的妒忌。其中最为不满的,是具有北院宰相备选资格的外戚有功之臣。保宁二年,即公元970年,萧思温在盘道岭遇刺身亡,凶手就是国舅萧哈济和萧哈里。   追查这两位国舅肯定是有难度的。但“辽主因后故,求盗甚急”,很快查办了国舅萧哈济和萧哈里,砍掉了脑袋。连他的弟弟也被流放到黄龙洲,交给祖神看管,不久也找个借口杀掉了事。这当然是皇后萧燕燕的主意。但萧燕燕并没有就此罢手。她清楚,二国舅不过是充当了杀手而已,他们的背后还有地位更高的主谋。   在辽国,最有权势的族团是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,可谓势均力敌,它们群齿相依而又矛盾重重。另外,汉族作为第三势力也迅速壮大起来,加入权力角逐的俱乐部,与契丹宗亲贵戚明争暗斗,愈演愈烈。萧思温的得势和受宠,令一位汉族权贵感觉地位受到威胁,极欲除之而后快。他就是拥戴耶律璟登基的汉族有功大臣、南院枢密使高勋。   高勋字鼎臣,汉人,后晋北平王信轁之子。辽太祖耶律德光南侵时,高勋随从北面招讨使杜重威投降辽国。高勋性情通敏,好结交权贵,殷勤服务大臣,在益津关战败南征宋军,立有战功,因此受到多方推誉,官至南院枢密使。至此,高勋已经可以和契丹贵族平起平坐,甚至于抗衡了。辽景宗即位,高勋因有定策拥戴之功进封为秦王。但是,他得到的只是一顶高帽子,并没有增加实权。而此时的萧思温,又是提职,又是封王,还把小女儿送去做了皇后,另外两个女儿也嫁给了皇族的亲王,可谓合族鸡犬升天,权势迅速膨胀。高勋敏锐地意识到,因为萧思温的崛起,辽国政权中汉人和契丹人的势力平衡被打破了,他在朝廷中的分量严重缩水了。他找到太尉呢里,密谋除掉萧思温。 正文 4、初问朝政(续)   这位呢里的来头也不小。他别无长处,唯善相马。看到数匹马留下的蹄印,就能指出哪一匹是骏马。对于生活在马背上的契丹族来说,这绝对是一项最热门、最能赚钱的本事。就凭这种手艺,呢里结交了辽世宗的儿子梁王耶律贤,两人关系很铁。耶律贤即位后,加封呢里为太尉,对他信任有加,每逢呢里生日,都要赠礼致意,如同兄弟。看来,这个呢里非但会相马,还会相人,竟相出个皇帝知己来。萧思温在皇帝面前大红大紫,使呢里感觉受到了排挤,渐生愤懑,于是与高勋一拍即合。   高勋和呢里的计谋十分缜密。他们除掉了萧思温这个头号政敌,又用丢车保帅之计抛出了两位国舅,躲过了侦察。两人都是拥戴耶律贤登基的权臣,功高势盛,萧思温一死,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,侍宠放恣,纳贿请谒,门庭若市。新任北院枢密使耶律贤适看不过二人的行径,屡次上奏,都得不到回音。耶律贤适一怒之下,递上辞呈。皇上没有批准耶律贤适辞职,但也没有触动高勋、呢里。   一双复仇的眼睛始终追寻着高勋和呢里。她就是皇后萧燕燕。她知道,自己目前羽翼尚未丰满,如果拿不到真凭实据,很难扳倒这两位功高权重的庞然大物。直到辽保宁八年,也就是萧思温被害后第六个年头,萧燕燕已经大权在握,终于抓住高勋的小辫子,对他开刀了。高勋的罪名是向驸马都尉萧默哩馈赠毒药,有教唆投毒害主之嫌,被革职查办,流放铜州。呢里贪渎无度,聚敛成性,家藏盔甲500副,被有司查问,有图谋不轨之疑,押进大牢。一经枷锁上身,什么秘密都保不住了,萧思温被刺案的主谋终于浮出水面。到了这时,连皇上也救不下他们的命了。呢里被赐死,高勋被诛杀在流放之所,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,赐给了萧思温家。   拥戴耶律贤登基的三位功臣都死了,死于争宠争权。只有皇后萧燕燕是胜利者,她脱颖而出了。萧燕燕能够击败高勋和呢里,并非得到了皇帝丈夫的支持,而是由于他有个突出的弱点,玉成了萧燕燕,让她顺利地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。   辽景宗耶律贤执政后,面对他前任留下的烂摊子,很想有些作为。首先,他以宿卫不严为名,杀掉了掌握兵权的两位大臣,把兵权抓在自己手里;接着免掉了辽穆宗的重臣、北院枢密使耶律屋质的职务,给他派了个闲差,而提携萧思温、高勋和耶律贤适等一帮亲信官居要职。但是,这个在马群里长大的君王,和他的前任辽穆宗一样,也有一个不要命的嗜好,就是游猎。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以后,他就以为天下无事了,可以尽情享受自己人生最大的愿望了;于是不论春夏秋冬,总是驰骋于山林草原之间,陶醉在弯弓盘马、追狐逐鹿之中。   汉人大臣郭袭,“性端介,识治体”,深得景宗器重。他见景宗频繁地外出游猎,毫不客气地进上谏书一封。谏书远引唐高祖纳忠谏、罢游猎之美名,近说辽穆宗误国杀身之鉴,剖析内外形势,转达臣民愿望,力劝景宗以生灵社稷为重,节制欲望,励精图治,永保大辽江山稳固。文辞情真意切,一针见血。但“辽主嘉善之,而不能用。”意思是,你很忠心,说的也很有道理,但我并不想放弃我的所好。耶律贤爱游猎,恐怕更爱他的江山社稷。若是丢了大好江山,还能到哪里去游猎呢?他之所以不怕游猎误国,是因为他找到一位让他十分放心的、能力比他强数倍的人,代替他打理国事。这个人就是皇后萧燕燕。   景宗耶律贤对萧燕燕的爱,不亚于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爱。有的书上说辽景宗“酒色无度”,但除了萧燕燕之外,并没有发现还有别的嫔妃受到他的宠爱,也没有查到他和其他嫔妃生儿育女的记载。而在十四年的婚姻生活中,萧燕燕却给景宗生下了四子三女共计七个孩子。我们由此可以推论说,耶律贤对萧燕燕,几乎达到了“夜专夜”的专宠地步。不过,他的宠爱方式,不像唐玄宗那样没日没夜的陪着杨贵妃纵情歌舞、温泉泡澡,而是尽其所有、连皇帝大印都奉送给了萧燕燕。他规定,辽国的一切日常政务,都由皇后裁决;如果遇有军国大事,可由皇后召集大臣共商,最后由她做出决定。对皇后的决定,景宗最多只是听听通报,表示“知道”了就算数,不做任何干预。保宁八年(公元976)二月,辽景宗传谕史馆学士,此后凡记录皇后之言,亦称“朕”暨“予”,并“著为定式”。这就是说,景宗将皇后的地位提升到与自己等同的高度,并以法令形式固定下来。此时,萧燕燕实际上已成为辽国的女皇。耶律贤这些爱的举动可苦了萧燕燕。这么一大摊子国事,足够她日理万机了;另外,还要忙活着为皇帝传宗接代,两年生下一个孩子,毫不浪费时间,你说苦也不苦?但萧燕燕不觉得苦。她喜欢这样子,这样才称得上是母仪天下的榜样。   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,除了磨练他的意志之外,还会给他机会。唐高宗李治好好一个皇帝,非要让他得了头疼病,害得不能上朝,只好委托皇后武则天代理,或者让她陪着自己垂帘听政。正因为如此,才造就了一代女皇。辽景宗耶律贤与李治有点类似。他除了纵情游猎而不愿坐班处理国事之外,还另有隐情。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。公元951年,耶律阮在归化(今河北宣化)祥古山遇刺,和两位皇后一起被亲信大臣耶律察割所杀。当时耶律贤只有三岁,幸亏御厨刘解里将他藏进柴草堆,才得以幸免。耶律贤虽然逃得性命,却因受到惊吓而留下了痼疾,久治不愈。登基为帝之后,他偏又患上了风疾,时常发作,不能正常视事,于是就出现了历史的重演。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,女人想登峰造极、执掌国政是难之又难的;只有像武则天、萧燕燕这样特别出类拔萃的女人,上天才吝啬地赐给她们一点机会,让女人在政坛上偶尔一露峥嵘。 正文 5、一战立威   耶律贤究竟得的什么病,病到何种程度,史书上语焉不详。察看他的皇帝生涯,直到最后也没有停止过游猎活动。除了内政,他并没有把用兵打仗这样的危险差事儿推给萧燕燕,充分体现了一个纯爷们儿责无旁贷的担当。耶律贤在位的后期,宋太宗赵光义大举北伐,打算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,遭到耶律贤的坚决迎击。高粱河(在现北京城内)一战,宋军受到重创,北宋皇帝赵光义险些被活捉,乘驴车只身逃到涿州。公元980年十月,耶律贤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攻宋,将瓦桥关重重包围。在待援无望的情况下,瓦桥关守将张师只好孤注一掷,率部突围,与廖军展开血战。耶律贤亲临督战,北院大王耶律休哥跃马入阵,斩张师于马下。宋军大败退入城中。在接下来的一场大战中,耶律贤见耶律休哥马甲是金黄色的,异于众人,非常抢眼,很容易遭到攻击,于是急忙给他调换了一匹黑甲白马。耶律休哥大受鼓舞,率精兵渡水奋击。南军大败。耶律贤督师掩杀,一直攻到莫州。(今任丘)一路横尸遍野,生擒宋将数名,凯旋而归。辽主耶律贤赐给耶律休哥御马金盏,慰劳说:“卿勇过于名,若人人如卿,何忧不克?”   萧燕燕时刻关心着战局,及时输送粮草军械。她携带皇子隆绪去慰问受伤将领,亲自给耶律休哥包扎换药,把国母的关怀送给他。皇上皇后夫妻联袂施以恩宠,令耶律休哥感激涕零,成为以后萧燕燕武备事物的依靠。   瓦桥关一战,遏制了北宋皇帝赵光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欲望,巩固了辽国南部边防,宋辽战局进入僵持状态。不打仗了,景宗耶律贤没事儿干了,于是又开始了四出游猎活动。两年后,即公元982年的九月,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率人来到祥古山打猎,病情复发。时任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预感不妙,不等召见便率亲属赶到行帐。此时,耶律贤已经病入膏肓。韩德让向皇后建议,立即起驾回京,并召大臣星夜赶来面驾。耶律贤没有支撑到上京,死在归途中一个叫焦山的地方,年仅35岁,谥孝成康靖皇帝,庙号景宗。韩德让和及时赶来的耶律色珍奉命承受遗诏,以长子耶律隆绪嗣位,时年十二岁;由皇后称制,执掌国政。韩德让思维敏锐,判断准确,在政权交接的关键时刻行动果断,赶在景宗咽气之前承接遗诏,避免了皇权之争的发生。他的行动,赢得皇后和小皇帝耶律隆绪的感激和信任。   皇后萧燕燕此时所处的位置,和当年唐高宗李治死后的武则天类似。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即位称帝,尊她为皇太后,“政事咸取决焉”。这就是说,对所有的军政事务,皇帝李显均无权处理,都得交给皇太后武则天裁决,和萧燕燕执掌国政是一回事。但萧燕燕毕竟不是武则天。武则天早有当皇帝的欲望,巴不得丈夫李治早死。当李治头痛难忍时,御医秦鸣鹤欲采用刺头出血法治疗,“天后在帘中,不欲上疾愈”,(《资治通鉴》语)大声恐吓秦鹤鸣,阻止他施治,视皇帝李治为敝屣。而萧燕燕,虽然也早就执掌了朝政,却把景宗耶律贤视为保护伞,对他的死甚感悲痛。她首先想到的是主少国疑,宗室亲王势力雄厚,局势易变,面对内忧外患,哭诉说:“母寡子幼,族属雄壮,边防未靖,奈何?”韩德让和耶律色珍两个男人慷慨陈词:“信任臣等,何虑之有?”给萧燕燕吃了颗定心丸。   关于韩德让与萧燕燕的关系,后面还有重头戏上演。单说这耶律色珍,性情明敏,学识渊博,是位治理军国大政的难得之才,深得景宗耶律贤器重。经他指挥的高粱河一战,扭转了辽军对宋军的被动局面,战功赫赫,官升南院枢密使。当年,耶律色珍曾经得到过萧思温的提携;后来萧燕燕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,并让儿子耶律隆绪与他互易鞍马弓矢,对天起誓,约为好友,施以隆恩。耶律色珍知恩图报,对萧燕燕忠心耿耿。有耶律色珍和韩德让尽力辅佐,稳住了契丹和汉族上下人心,国内政局无虞。对外,西、北、东三面多为属国,虽然也时有叛乱和骚扰,都无碍大局。唯有南线,北宋王朝虎视眈眈,大不安宁。太后萧燕燕似乎早有准备,选派对宋军屡战屡胜的耶律休哥总理南面军务,负责对宋军事行动。统和元年六月,辽主耶律隆绪率群臣尊太后曰承天皇太后;群臣尊小皇帝耶律隆绪曰天辅皇帝,更国号为大契丹。至此,萧燕燕实至名归,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治理国家了。她派韩德让领兵征服党项和河东诸部,以彰显国威;并下令大赦天下,决断冤狱,以稳定人心。辽朝旧制,契丹人杀了汉人,无需抵命,只以牛马赔偿便可了事;反之,汉人不但要赔上性命,其妻子儿女还要去给契丹人当奴婢。统和元年七月,萧太后下诏,但凡契丹人和汉人之间的人命案,一律按汉法处置。此律一经颁布,便得到广大汉民的拥护。萧燕燕励精图治,初见成效;但命运并没有给她更多的准备时间,一场历史性的考验便迎面而来:北宋王朝发兵北征了。  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,就发生在下面要说的这场宋辽战争期间。宋辽战争之所以难分难解,旷日持久,是因为涉及到两个民族之间的领土之争。诸君都会发现,就是在当今社会,但凡涉及领土,事情就难办了,如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一样,双方谁也不肯妥协,争斗不休。北宋的目标是收复燕云十六州,而辽的雄心则是将国土拓展到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,与宋王朝划河而治。我们不妨从头说起。 正文 6、一战立威(续)   唐朝灭亡之后,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后唐。到末帝李从珂继位时,大将石敬瑭举兵叛变,并向契丹求援。契丹麾军南下,一举击败唐军,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。石敬瑭认契丹主辽太宗耶律德光为父,自称儿皇帝,为中原人民所不齿。石敬瑭灭唐后,建立后晋,并于公元938年将燕云十六州拱手献给契丹。在此之前,燕云十六州一直在中原王朝的控制之下。   燕云十六州是指幽、(今北京)蓟、(今蓟县)瀛、(今怀来)莫、(今任丘)涿、(今涿县)檀、(今密云)顺、(今顺义)新、(今涿鹿)妫、(今怀来)儒(今延庆)武(今宣化)蔚、(今蔚县)云、(今大同)应、(今应县)寰、(今朔县东北)朔,(今朔县)大致在现在的北京、天津和河北、山西的北部,地域广大,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。此地一失,中原门户洞开。十余年后,辽太宗耶律德光终于找借口大举南侵,一直攻到黄河岸边。公元947年正月,耶律德光在开封举行登基仪式,完全用汉族皇帝的礼仪接受百官朝贺,表明自己已是全国的皇帝,称国号为大辽,改元大同,取大一统之意。但是,耶律德光虽然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土地,却没有取得人心。被占领地区义军蜂起,汉族降将也纷纷反水,耶律德光眼看占脚不住,不敢久立于在危墙之下,四月初一便尽载府库珍宝,率军北还。他在路途上偶得重疾,死在栾城。   在中原开封府的龙庭上,耶律德光只不过做了三个月的大辽皇帝,但影响深远。华北平原广袤无垠的沃野,开封城至尊至上的龙庭,给草原骄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念想。因此,饮马黄河、占领河北地盘,就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。耶律德光归途中看到战火后的满目疮痍,又闻义军如火如荼,对近臣说:“我此次南行有三个过失,使天下叛我。一是放纵兵士掠刍粟,二是刮民钱财,三是没有及早派遣诸节度(指降臣)回本镇。”我们相信,耶律德光的这三条经验之谈,肯定为后来的萧燕燕,乃至后世蒙古、满族的南侵者所熟读。  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北方的屏障,也是祖先留下的土地,雄才大略之主念念不忘将其收归版图。公元959年,辽穆宗耶律璟游猎失政、残暴误国。后周世宗柴荣抓住机会,率军北征,水陆并进,势如破竹,接连收复瀛、莫、宁三州,以及益津关(河北霸县)、瓦桥关(涿县南)、淤口关三关,后不幸病重班师,壮志未酬,英年早逝。宋太祖赵匡胤借陈桥兵变登基为帝之后,高瞻远瞩、老谋深算,制定了“先南后北”的统一方略。他集中力量,依次对西南、岭南的割据势力及强大的南唐用兵,却对契丹示以友好,并派孙全兴与其签订了友好条约。景宗耶律贤登基时,宋庭还派使者远赴上京祝贺。但赵匡胤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。这位崇尚节俭的大宋开国皇帝,连衣服洗得发白了都不肯换件新的,却在内府库储藏了大量财富。他曾密对近臣说:“石敬瑭割让幽蓟以贿赂契丹,使一方百姓陷于外境,朕甚悯之。朕打算等到库藏满三十五万时,就派使者与契丹谈判,若能归还我土地、人民,就把这些金帛全部做为赎金送给契丹;如若不可,朕将散尽金帛,招募勇士,以武力攻取幽蓟诸州。”到了公元976年,江南富庶之地尽皆平定,财源滚滚而来,但赵匡胤却遭遇“烛影斧声”之变,与世长辞,把堆积如山的金帛和深沉的夙愿,一并留给了他的后任。   宋太宗赵光义虽然有杀兄篡位、抢班夺权之嫌,屡遭史家质疑、诟病,却也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。公元979年,他亲率大军征服契丹的属国北汉,之后乘余威移师幽州,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。赵光义太心急了,想毕其功于一役。他不顾饷匮兵疲,不听部下劝谏,与辽军在高梁河展开激战,结果一败涂地。后来在雁门关、瓦桥关等地,宋辽各有胜负,但宋军元气大伤,朝内鸽派势力抬头,要求媾和之声鹊起,于是两国之间很是消停了一阵子。   守土有责是历代皇帝的基本信条,开疆拓土才能展现一代雄主的丰功伟业。作为堂堂大宋皇帝,赵光义始终放不下燕云十六州这份牵挂,何况还有高粱河之败的奇耻大辱未雪。公元986年,也就是辽太后萧燕燕摄政的第四个年头,宋知雄州开封贺令图等大臣上言:“契丹主年幼,国事决于其母,韩德让宠幸用事,国人疾之,请乘其隙以取幽州。”辽太宗闻言,觉得机会难得,又燃起勃勃雄心,诏议亲征。但高粱河险些被擒的一幕记忆犹新,太宗不免心有余悸,经大臣劝解,决定不再御驾亲征,而出动三十万大军,兵分东、中、西三路,车辚辚、马萧萧,踏上北征之途。这三路是:东路曹彬、米信出雄州,中路田重进出飞狐,西路潘美、杨业出雁门。曹彬等人都是平定四方、久经战阵的大将,兵甲精良,粮草充裕,又有皇上坐镇后方,难道还打不过幼子寡母当政的辽国吗?太宗信心足足,将帅雄心勃勃。   宋朝上下,包括北征大将曹彬等人,显然轻视了辽主这位年轻的寡母萧燕燕。轻敌历来是兵家之大忌。何况,被轻视的这位女子还是个军事天才。萧燕燕早就预料到宋、辽之间难免一战。她在做皇后初理国政时,就设立了群牧使司,专管养马,繁育出大批战马。后来,她又派耶律斜轸往攻女真,消除了北方隐患,并缴获了二十万匹良马,实力大增。称制主政之始,萧燕燕委派耶律休哥总理对宋军事,劝农桑,修武备,立更休法,让士兵轮换休整,养精蓄锐。当侦知宋国有北征之意后,辽国派出大批间谍,散布谣言,说什么国内空虚,边帅无谋云云,以诱宋军轻敌冒进。宋军北征后,初战顺利,曹彬率东路大军急速攻取新城、固安,直下涿州;中路田重进攻克飞狐,拿下灵州、蔚州;西路寰州、朔州和应州三城接连投降潘美、杨业。针对宋军的轻敌,萧燕燕将计就计,你说我幼子寡母胆怯畏敌,我就干脆做给你看。眼见宋军攻城掠地,席卷而来,她并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,着急四处派兵去救援,而是趁机收缩战线,避其锐势,骄其心志,以待战机,密切注视着战局的进展。此时,坐镇开封的宋太宗,日见捷报频传,还以为契丹幼子寡母果真好对付呢! 正文 7、爱你没商量   大军出发之前,宋太宗赵光义授计说:“潘美可先趋云州,曹彬等率十万人马,声称进取幽州,行军途中不可贪利争进,应持重缓行。敌人听说我军到来,必然都去救范阳,无暇顾及山后,那时再行攻杀,可望成功。”应该说,这位大宋皇帝颇具战略头脑,预先设下了一步好棋。但萧燕燕好像揣摩透了赵光义的心思,针对其部署,调兵遣将,精心部署。她派耶律斜轸带兵去抵挡中路和西路宋军,阻止其向山后(太行山北端的四州)包抄辽军;让耶律休哥以少量兵力对付曹彬,继续示弱,诱敌深入。耶律休哥不与曹彬正面交战,却派出精锐骑兵袭击敌后,断其粮道。此时的萧燕燕,则带领幼主祭告庙陵山川,亲率大军驻扎在驼罗口,居中策应,以静制动,以逸待劳,捕捉战机。   曹彬果然上当了。他率军占领涿州十日后,因缺粮退回雄州。他的部将听说李重进、潘美两路进展神速,求功心切,纷纷要求北进。曹彬无法掌控大军,只好携带五十日粮草,再次进军涿州。这时,萧燕燕已率大军悄然来到涿州以东五十里处。但她仍然没有进击,而是命耶律休哥轻兵薄敌,切战且退。曹彬大军经过四天四夜,才重新占领涿州。时值天气炎热,军士疲惫,粮草不继,曹彬只得再次放弃涿州,下令退兵。这一下就乱套了。整个大军行伍不整,士气低迷,发兵时的昂扬斗志都消灭光了。直到这一刻,萧燕燕才认为消灭敌人的最佳时机来临。她驱动生力大军如猎豹捕食一般,扑向疲惫不堪的宋军。此时的萧燕燕策马扬威,驰骋军前,方显一代女杰的英武和豪迈。她的行动大大鼓舞了辽军将士,全军一鼓作气,在沙河大败宋师,击毙数万人,“沙河为之不流,弃戈甲若丘陵”。萧燕燕这一仗,从谋划到取胜,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次有名的战役,但却没有听到多少称许,这里也就不分析其原因了。   沙河一战,萧燕燕大败北宋名将曹彬,令朝野大为震惊。太宗赵光义懊丧之极,下令召还曹彬东路军。受东路军败绩的牵连,中、西两路也纷纷败退。这期间,后世熟知的杨家将的壮烈故事发生了。当初辽太宗赵光义在高粱河战败之后,杨继业父子曾在雁门关大败辽军,杀死辽国驸马萧多啰,生擒都指挥使李重海,令辽军闻名丧胆,称之为“杨无敌”,威震雁门关。在这次战役中,杨继业父子为掩护百姓南迁,被辽军围困在陈家沟,因没有得到潘美的接应,全军覆没。杨继业死战不得突围,身负几十处创伤,力尽被擒,绝食三日而死。萧燕燕命将杨继业的头颅传示三军,以壮军威,然后将其隆重安葬,并下令在古北口为杨继业修建祠堂,四时祭祀不绝,对这位视死如归、军人气质卓绝的将军表示由衷的敬佩。   如果说大将曹彬的惨败引起了满朝震惊的话,杨继业的战死则使宋军失魂丧胆,一蹶不振。萧燕燕一战扭转了宋辽战局。此后多年,宋军只是疲于防守,再无反攻之力,这就是杨六郎苦守三关的历史背景。而辽军则来去如风,几次闯到三关以南掠食一番,凯旋而归,其中也有萧燕燕的身影。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,像萧燕燕这样,既能运筹帷幄、决胜千里,又能披挂上阵,亲冒矢石、驰骋疆场者,不要说在为数众多的太后之中绝无仅有,即使和历代顶尖名将相比,她也毫不逊色。   人们对女名人、女明星的性事活动津津乐道,成为精神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味品。对于母仪天下的皇太后,更是关注有加,总是搜肠刮肚地拼凑材料,添油加醋,极尽嘲笑污蔑之能事。君不见,男性皇帝们可以坐拥三宫六院、七十二妃,连有点势、有些钱的男士也不乏三妻四妾,世人对此并无闲言微词,只有羡慕的份;而武则天堂堂一国之主,不过多养了几位面首解闷儿,就被骂了个狗血喷头,连人家颇为可观的执政业绩也被掩盖了。还有个清朝的孝庄皇太后,接连扶持顺治、康熙两个小皇帝坐稳江山,开创了繁荣强盛的大清帝国,可谓功德盖世。可是,人们对这些并不太关心,而是热衷于挖掘她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男女关系,爆料刺激感官的绯闻。古人说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”。说的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:饮食、男女。一个生活问题,一个性的问题。也可以上纲上线,说是民生问题和人类繁衍问题。无论是年轻守寡的皇后,还是因忙活事业没有出嫁的明星,不管有没有其他需要,总得让人家解决一下性需求吧?人们应该庆幸孝庄和多尔衮真的有染,那样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理念。   耶律璟死时,萧燕燕还不到30岁。事业上,她需要有个强有力的依靠;情感上,他需要得到男人的慰藉。韩家是汉人,在契丹没有篡权称帝的环境,最高愿望无非是做个辅国大臣。韩家和萧家又是世交,关系密切,因此值得信赖。另外,韩家族群兴旺,在汉族和契丹中都有较大的影响;韩德让兄弟六人,个个文武兼备,出类拔萃,堪当重任,是一群得力的干将。这些肯定都在萧燕燕的考虑之内。韩德让风度翩翩,博学儒雅而干练,萧燕燕大概对他一直没有忘情过。其实,自打入宫做了皇后不久,萧燕燕就开始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扶持韩家父子了。我们不妨给韩家父子拉上一份升迁的清单:辽保宁元年,也就是萧燕燕被册为皇后的第二年,韩匡嗣调升上京留守,封为燕王。韩德让入侍皇帝,加授东头供奉官,补枢密院通事;辽保宁三年,移上京留守韩匡嗣于南京,即以韩德让代为上京留守;辽保宁十年,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入权南院枢密使,辽主命韩德让代其为南京留守;辽乾亨元年,韩德让升为辽兴军节度使。   辽乾亨三年,也就是辽主耶律贤病死之前,他已经完全不问国事了,韩德让升任南院枢密使,已达到此前汉人升到的最高职务。   我们发现,韩德让除了在南京留守岗位上呆了七年之外,其他时间几乎是每隔两年就升迁一次。毫无疑问,他是被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的。俗语说,“朝里有人好做官,厨房里有人大碗端,”其实一点都不错。不要说古代要靠关系升官,就是现代的官员,也深明此理,不然,还破财费神地跑官干嘛呢!   不过,人家韩匡嗣仕途一路顺风、韩德让平步青云,却不是靠跑官花钱买来的,而是皇后萧燕燕一手呵护、提拔起来的。风云不测、宦海沉浮,官场上谁都有倒霉败运的时候,韩匡嗣也不例外。就在韩匡嗣出任南院枢密使不久,御盏郎君耶律呼图出使北宋朝廷回来,向耶律贤进言说:“宋一定会攻取河东的北汉,应事先做好准备。”韩匡嗣不屑地问:“你怎么知道?”呼图说:“这是显而易见的。四方自立的小国都被宋攻占了,只剩下河东的北汉了。今宋讲武习战,其意必在北汉矣。”韩匡嗣驳斥说:“怎会有这事呢!”到底也没有做什么准备。不到一个月,宋果然发兵进攻北汉,并向契丹发出威胁说:“河东逆命,所当问罪,若北朝不去救援北汉,南北两朝合约如故;不然,只有一战。”   对这次的判断失误,作为镇守南京多年、身为对宋事物主要负责人的韩匡嗣,应该承担责任,但辽主耶律贤却说:“呼图很能料事,朕和匡嗣倒虑不及此。”只是点了韩匡嗣一下,就放过去了。时隔一年,韩匡嗣同耶律沙、耶律休哥率兵南伐,宋师阵前诈降。耶律休哥告诫说:“对方兵多,队伍严整而锐气正盛,必然不肯屈从于我,这是在诱我上当,应该严阵以待。”韩匡嗣不听其言,未作预防。俄顷,宋军阵上鼓角大震,尘土飞扬,一鼓作气杀将过来。韩匡嗣仓促间不知如何应敌,大败而回。这一仗,万余名辽兵做了刀下之鬼,损失战马千匹及兵器军帐无数,还有三万户百姓回归南朝,只有耶律休哥整师而退。辽主耶律贤大怒,历数韩匡嗣五条罪状:“违众深入,一也;行伍不整,二也;弃师鼠窜,三也;侦候失机,四也;捐弃旗鼓;五也。”立即下令问斩。多亏皇后萧燕燕极力相救,韩匡嗣才得以幸免。燕燕不救不行啊,韩匡嗣一经伏诛,韩家从此就完蛋了,韩德让也就再无出头之日了,让萧燕燕如何承受得了?韩匡嗣不仅没有被砍头,还保留了爵位,只是从赵王降封为低一点的秦王,遥授晋昌军节度使。从以上两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,这位韩匡嗣其人,真的不是一个辅国栋才的料,他所以官运亨通,完全是皇后萧燕燕爱屋及乌、极力提携的结果,最后连老命也不得不靠她来保护。这还不算,韩匡嗣死后,“太后以其子德让故,遣使临吊,赙赠甚厚,后追赠尚书令。” 正文 8、爱你没商量(续)   对韩德让来说,萧燕燕可谓恩深似海。韩德让自然知恩图报、忠心不二,两人的心早就靠的很近了。耶律贤死后,身为皇太后的萧燕燕执掌国政,立即任命韩德让为总宿卫事,就是负责太后和皇帝安全的卫队长,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,两人之间已经是零距离了。对于萧燕燕曾许配给韩德让的事,国人是早就知道的;如今燕燕年轻守寡,迫不及待地把他招到身边,当然会引起人们的议论,一时宫闱绯闻满天飞。甚至有人猜测,太后和韩德让早就有染,耶律贤最小的儿子其实就是韩德让的种。客观地说,此时的萧燕燕和韩德让,也的确有“男女关系”之嫌了。闻知人们的议论,太后萧燕燕大为恼怒,也担心贵族豪强借故篡权,于是下令,禁止所有官吏军民不得无故聚众私语及冒禁夜行,违者当以犯法论处。有位叫做达喇干廼曼的臣子喝多了酒,大谈后宫风流韵事,被人揭发,依律当斩。太后不知出于何种考虑,额外施恩,只是棒打了一顿屁股了事。要知道,这些事发生在皇帝耶律贤死后不到三个月时间内,局势还很不稳定,萧太后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宠幸韩德让,可见她对他的爱是如何的深沉了。   在宋朝以前,女人再嫁还是比较自由的。只是到了南宋中期以后,朝廷大肆推行程、朱理学,到处树立贞节牌坊,再嫁才成为女人的耻辱,遭人阻挠和诅咒。此风的兴起,发生在萧燕燕所处时代的一百年之后,还仅限于汉族地区。至于此时的契丹,女人接二连三地离婚再嫁都是极其平常不过的。作为一个女人,守寡的萧燕燕找个男人姘靠本不是大不了的事。但她是皇太后。契丹祖上有皇后殉葬的习俗,“断腕皇后”述律平就是榜样。你萧燕燕不仅没有殉葬的表示,皇帝尸骨未寒,你就耐不住寂寞招来个男人上床,怎能不让人说三道四呢?更为严重地是,太后宠幸的这个男人还是个汉人,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”怎能不招致皇亲贵族的忌恨呢?至于耶律氏的帅哥才子们,更是醋意满满,明里暗里不断发出挑衅。   萧燕燕就是与众不同。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,她显示了连武则天都自叹弗如的胆量和智慧。她感到与韩德让偷偷摸摸毕竟不是回事,也难以封住众人的口舌,于是干脆将两人关系公开。为此,她带领皇亲贵族、文武大臣,并车载大批财物,直接来到韩德让的寝帐,让大家捉对进行双陆大赛。双陆是一种棋盘游戏,流行于曹魏,盛行于隋、唐、宋、元时期,每遇盛事,人们都要举办比赛活动以活跃场面。赛后,萧太后与韩德让两人以主人身份举行宴会,邀与会者举杯豪饮,尽欢而散。这就如同举办了一次婚宴,虽然没有行夫妻之礼,也算是宣告结婚了,何况还有嫁妆呢。从此萧燕燕和韩德让无论出征游幸,还是饮宴会客,都是同车共帐,出双入对;即使在朝会奏对、接待外国使者这些严肃场合,两人也是同起同坐、相敬如宾,俨然一对亲密夫妻。其实,萧燕燕早就把韩德让视为丈夫了。据说,耶律贤刚死不久,萧绰就对韩德让吐露了多年的情意:“我曾许嫁于你,愿谐旧好。今幼主当国,也就如同是你的儿子了,愿好生照看。”萧燕燕胜利了。不久人们就视之如常,连闲话也少了。她尽情地享受着爱情的欢愉。   韩德让不仅给萧燕燕带来了爱情,在执掌国政上也给了她至关重要的支持。和乃父韩匡嗣相比,韩德让治军执政的业绩可圈可点。在南京留守任上,他曾在危难之时守城待援,之后,又率兵破敌。辽主耶律贤以“德让等能安人心,捍城池,赐诏褒奖”,并升其为辽兴军节度使。在宋辽燕云大战中,韩德让日夜与萧燕燕同车共处,并肩作战,参与谋划。可以说,萧燕燕的每一步妙棋,都浸润着韩德让的智慧。战后,韩德让因功加官守司空,封为楚国公,与北府宰相室昉同掌国政。后来,韩德让奉命率兵伐宋,沙堆一战,又败宋军,被封为楚王。萧燕燕执政期间,实行了解放奴隶、改革旧制、发展农桑、首开科举选士等等一系列改革措施,促进契丹奴隶制向封建王国过度的进程,吏治大为改观,政治走向清明,国力为之大增,以致后来以强势的地位与宋缔结“檀渊之盟”。这一切的一切,都得力于韩德让的筹谋和鼎力襄助。对他的努力,贤明的萧太后自然是有功必赏,内举不避亲嘛!韩德让频频得到提升,一直官拜大丞相,进封齐王,总掌南北二枢密院、南北二宰相府事。他的地位已在诸亲王之上,仅次于皇帝和太后,俨然是契丹的太上皇了。   萧燕燕虽然位极至尊,但仍然有一颗平常女人的心理,喜欢以自己男人的荣耀为荣耀。当然,这个男人必须是出类拔萃的、令自己满意甚而至于是佩服的。韩德让就是她的这个男人。实际上,她已经把韩德让当做了皇帝,或者说,她要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他塑造成皇帝。契丹的皇帝不是都姓耶律吗?那好办,我就赐给他个姓名叫耶律隆运,并按皇帝的标准给他配备了由百人组成的左右护卫。皇帝是不容侵犯的,韩德让也是不容侵犯的。一次,韩德让和萧太后一起去观看击鞠,类似于现代的马球赛;一位叫做瑚哩实的参赛者将韩德让撞落马下。萧太后勃然大怒,立即命令将瑚哩实斩首。皇帝可以随意杀人,不受法律追究。韩德让也享有此项权利。涿州刺史耶律虎古,曾经和韩匡嗣发生过矛盾;一次在上朝时又和韩德让引起争执,韩德让怒不可遏,从卫士手中夺过兵杖朝耶律虎古头上砸去。可怜耶律虎古脑浆迸出,当场死亡。对此萧太后亲眼相见,却没有给韩德让加罪。涿州刺史也是个不小的官僚了,一下就被打死了,也只有皇上才有这种特权吧? 正文 9、城下结盟   除萧燕燕之外,历史上几位守寡的太后另觅新欢,不管何种原因,爱情的结局都不美妙。秦始皇的母亲太后赵姬,先后和宰相吕不韦及嫪毐同居。后来嫪毐被车裂,吕不韦被鸩致死,赵姬也被儿子打入冷宫。武则天那两位“玉貌雪肤,眉目如画”的男宠张昌宗兄弟,被朝臣杀死;连对她有情有义的冯小宝,最终也难逃伏诛。还有那位清朝的开国功臣、传言与孝庄皇后有染的多尔衮,最后也死在顺治皇帝手里。君不见,直到如今,寡母再嫁还往往遭受子女的阻扰,何况封建时代的皇太后乎?但太后萧燕燕是个例外。她与韩德让情深意笃、始终如一自不必说,她的儿子耶律隆绪皇帝,竟也视之如父。耶律隆绪指派两位弟弟隆庆和隆祜,每天步行二里去给韩德让问候起居;每逢韩德让外出归来,隆庆、隆祜都要赶去迎候,作揖问安。就是身为一国之主的耶律隆绪,前去拜访韩德让时,也要在帐外五十步下车,向出账迎接的他行礼问候,形如父子。如果说耶律隆绪是迫于母命的话,那么,在萧燕燕去世以后,耶律隆绪还携皇后去看望病重的韩德让,亲奉汤水,尊重有加。据说,韩德让死后,耶律隆绪还让人给他画像,作为有贡献的大臣供人瞻仰。耶律隆绪对母亲的情人如此之尊重,恐怕不能单用契丹的风俗来解释吧?   爱情是自私的、独占的、排他的。但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,女人们不得不容忍别人分享她的爱情,或者说是性伙伴。这是男权统治下的女人的悲剧。但女皇武则天做不到。太后萧燕燕也做不到。因为她们已经凌驾于男人之上,可以我行我素。上官婉儿是武则天的心腹秘书,当武则天发现她与自己的男宠有染时,火冒三丈,立即拔取金刀,插入上官婉儿前髻,伤及左额。从此,这位美丽的才女脸上便留下了一朵梅花状的伤疤。而萧燕燕做得更绝,她干脆设谋把韩德让的发妻李氏毒死,打发了唯一的一位情敌。作为第三者,萧燕燕插足别人的婚姻已经有违社会公德了;她竟又害人之死,真是岂有此理、王法难容!但是,没人过问这档子事,因为萧燕燕是执政的皇太后。处于她这个级别的帝王们,信口雌黄、杀人如麻者大有人在,都是从来没有被追究过刑事责任的。李氏不幸遭遇这样情敌,我们只能对她表示同情而已。   天下父母大都有两个心愿:教子成材并给他们留下一份财产。萧燕燕也不外乎如此。不过,她的目标是培养儿子成为一代有作为的皇帝,并送给他一座稳固完好的江山。她迟迟没有归政于皇帝耶律隆绪,不是恋栈,更不是自己有称帝的企图,而是还没有把这两件要务办好。萧太后对耶律隆绪要求极其严格,让他终日习文练舞,绝不允许放纵私欲。皇家府库虽然金帛如山,但皇帝动用一点都得经过太后审批,除非赏赐文武僚属,其他一律不给。和乃父一样,耶律隆绪也喜欢流连山林、射猎饮酒。太后严厉训斥说:“前圣有言,欲不可纵。吾儿为天下之主,恣意驰骋畋猎,万一有个好歹,我如何向先帝和天下臣民交代?要深戒之。”说罢,还要亲手执杖打一顿屁股。就是发现小皇帝与宫妃吵架斗嘴,太后也要当众将他训斥一顿。在她的严格管教下,耶律隆绪得到健康成长,史称其“性英辩多谋,神武绝冠”,文能即兴赋诗,武可连射两虎,明志要师法唐太宗、宋太祖,做一代雄才大略的明君。历代王朝经常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症状,眼下“富二代”的培养也遇到了难题,我们不妨研究研究萧燕燕的教子之法,也许会有些裨益。当然,可不能动不动就大屁股。   强大的北宋王朝始终是辽国最大的威胁,让萧燕燕放心不下。她运用一切手段,建立对付宋王朝的统一战线。在西部,她派兵征服不朝不贡的祖卜、敌烈等弱小部落,开疆拓土;而对在宋、辽之间朝秦暮楚的党项族,则采取和亲政策,极力拉拢。她把宗室耶律襄的女儿封为义成公主,嫁给授党项首领李继迁,结为姻亲。又赐马3000匹,授李继先为定维军节度使,继而又封为夏国王,使党项军力迅速壮大,对宋的西北边境构成威胁。在东部,女真首领野里雉向宋纳贡,萧燕燕立即派人在海岸置栅三处,每处派3000人马把守,阻断女真南下朝贡之路,并利用军事威胁和挑拨离间种种手段,使女真内部发生分裂,其宰相率四个部族归附辽国。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不朝辽国,却越海向宋进贡。萧燕燕派萧恒德移师鸭绿江,向高丽国王王治问罪。王治奉表请降。萧燕燕把女儿越国公主之女嫁给王治,并将女真族鸭绿江以东数百里土地划归高丽国。大棒加胡萝卜果然凑效,两国由此通好。萧燕燕在巩固北方的同时,还不断发兵南下,对宋进行试探性的进攻。   燕云大战之后,宋辽双方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。辽朝由守势转为攻势,而宋朝则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,陷于被动挨打的地步。战后十几年间,辽朝几乎年年都要发兵南伐。其中,太后萧燕燕、辽主耶律隆绪,以及韩德让等重臣都率兵出征过,曾打到邢台、洺州以南宋朝腹地,纵兵抢掠,“于界外三百里内,耗荡生聚,不令种养”,对华北平原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。宋太宗赵光义焦头烂额,上台之初那股兴武征伐的锐气彻底消磨光了。他接受宰相吕蒙正的建议,转而实行以文致治的国策,说:“朕每读《老子》至‘兵者不祥之器,圣人不得已而用之’,未尝不三复以为规诫。王者虽以武功克定,终须用文德致治。”为此,他重用赵普、吕蒙正、寇准等大臣,完善典章制度,改进科举取士,发展文化事业,实行宽松敦厚的治理方针,国政倒也可圈可点。对于北部边关的防守问题,宋太宗采纳大臣们的献策,集中兵力,选派良将,弃小守大,深沟高垒,以守为攻,也颇见成效。宋都巡检尹继伦,以千余兵将大败耶律休哥大军,威震边关,使这位辽国第一大将好几年不敢轻犯宋境。宋永安节度使折御卿,率众在子河汊大败韩德威率领的万余骑兵。韩德威是韩德让的弟弟,时任辽招讨使,此后他又寻机雪子河汊之耻,再次被折御卿抱病挫败。 正文 10、城下结盟(续)   在对辽作战中,涌现出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,其中就有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。杨继业死后,朝廷下诏表彰,赐其家布帛千匹,粟千石,封其子为供奉官等。《杨业传》中记载他有七个儿子:延朗、延浦、延训、延环、延贵、延彬,还有一个在陈家谷口和他一起战死的幼子延玉。杨延昭即杨延朗,是杨继业长子。在杨家弟兄七人中,只有他的事迹载于正史。在随从杨业北伐时,杨延昭充任先锋,在朔州城下臂上中箭,仍冒矢奋进,破敌攻城。因为没人提携,他直到中年才崭露头角。公元999年隆冬,杨延昭巡查到遂城,适逢辽军围城。遂城城小无备,驻守官兵大为惧怕。杨延昭召集丁壮,连夜汲水浇在城墙外,等到天明,城墙已冻结成冰,坚不可摧,辽军只得解围而退。不久杨延昭在羊山大败辽兵,升为莫州团练使,后又任都巡检使、保州防御使。杨延昭智勇善战,号令严明,战斗时身先士卒,论功时推给部下,“故人乐为用”。契丹惮之,呼其为杨六郎。由于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,使南犯辽军时遭败绩,势头受到遏制。在宋、辽攻守胶着期间的公元997年,宋太宗赵光义抱憾去世。他的儿子宋真宗赵恒,继续执行对辽既定方针,调兵遣将,沿边广浚河渠、开垦坡塘水田,以阻遏契丹铁骑。鉴于乃父的教训,赵恒没有北伐契丹的宏图,只想保守疆界现状、求得国泰民安,于是随有求和之心,曾派使者向辽国求婚,被拒绝。   面对宋朝军民的坚决抵抗,这位聪明睿智的辽太后萧燕燕,也对没完没了的征战杀伐有些厌倦了。她的这种态度,在听了宋朝降将王继忠一番劝告之后,明确地表现出来。王继忠本是宋朝定州行营副部署,曾在康村大战一天一夜而却敌。后得知粮道被辽军切断,当即率部跃马驰赴,被“围数十重,士皆重创,殊死战,且战且行”,终于力尽被擒。遗憾的是,王继忠没有像杨继业那样绝食而死节,不然的话,也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忠臣被讴歌。但是,他却承担了一项特殊的历史使命,功不可没,我们不应该忘记他。王继忠被擒后,辽太后萧燕燕知道他很有才干,立即授其户部使之职,并张罗给他娶妻安家。萧燕燕的爱才礼贤之举令王继忠很是感动,于是答应为辽尽忠出力。一日,他从容对萧太后说:“臣私下观看,大朝与南朝为仇敌,每年向百姓征车讨马,民不得安,怨声载道,朝廷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,还不如派人与宋恢复盟约,结好息民,休兵解甲。若为南北两朝着想,我看没有比这更好的选择了。”太后听了,点头称是。但是,她并没有立即将求和付诸行动,而是亲率二十万大军,和耶律隆绪一起开始了一次空前的南征行动。   对于是否进占中原的问题,契丹内部历来有鹰、鸽两派。当年的“断腕皇后”述律平,就先后极力劝阻辽太祖、辽太宗用兵中原。曾说:“我有羊马之富,有西楼(潢河契丹皇室居地)足以娱乐,何必劳师远出以乘危邀利呢?”圣宗之前的两任皇帝辽穆宗和辽景宗,都采取了草原保守政策,陶醉于马背羊群之中。也许是当年辽太宗开封称帝失败的教训,让它们知难而退了。萧燕燕也曾亲自带兵南下,都不敢久留,她并非不知道进占中原的艰险,为什么还要孤注一掷呢?原因不外乎,此时皇帝耶律隆绪已经年过而立了,太后应该还权于帝了;但她不放心南北对峙的局面,想通过自己最后的努力夺回关南三州,形成对辽国军事更有利的态势。再就是,她认为宋真宗软弱可欺,在契丹大军的猛烈攻势下,会乖乖地坐下来听她摆布,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导权。另外,她对宋军的实力、部署十分清楚,有把握克敌制胜,对其形成威胁。我们可以肯定地说,萧燕燕进兵中原,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灭掉宋朝,让儿子开封称帝;而是图谋以战求和,进一步稳固辽国边防。   她的行动揭示了她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。公元1004年,萧燕燕命统军使萧达兰、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努为先锋,自己携耶律隆绪亲率大军二十万,浩浩荡荡大举南侵。辽军先后围城保州、定州,遭到宋军顽强抵抗,进军受阻。从保州、定州,一直到邢州、洺州这条线路,就是现在的京汉线,是契丹历次南侵的主要通道,宋朝把主要兵力部署在了这一带。萧燕燕力攻不克,随即掉头东去,兵临瀛洲(今河间)城下,亲击战鼓,催兵昼夜攻城,“矢集城上如猬,死者三万余人,伤者倍之,竟弗能克,乃退。”萧太后并没有因为屡屡受挫而罢手,而是果敢地采取避实击虚、长驱直入的策略,麾军南下,迅速攻占宋军防御薄弱的沧州、冀州、贝州,(今清河、临清一带)矛头直指东京的北大门大名,时谓北京。前面,就是东京开封的最后防线天雄军和德清军。宋真宗调配劲旅布防天雄,与辽军对垒。先锋萧达兰几次进攻天雄无果,萧燕燕于是择地筑城,以为驻兵歇马之地,与之相峙。   这座城,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萧城。萧城坐落于黄河故道南来东去的拐弯处北岸,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,也算是个险要之地了。每到雨季,黄河分洪流经故道东向入海,浩浩荡荡,一片汪洋,一直延续到春节才会断流。利用这道屏障,可以阻挡来自山东的援军。萧城的西、北两面,是常年水深流急的卫河,可凭险阻击来自河北的追兵。黄河故道与卫水之间,是一条相隔十里的甬道,自萧城可驱兵直达黄河岸边。作者的家乡田马园村,就在距萧城西南三十里的黄河故道上。田马园西面,还有四个马园、五个草村。据族谱记载,村名的来历,是因为这里曾是辽军囤积草料、喂养战马的地方。 正文 11、城下结盟(续二)   在萧城周围,有不少村名和宋、辽战事有关,也有不少关于萧太后的传说,其中就有戏剧《四郎探母》中描述的故事。当时宋真宗曾临亲大名视察防务,佘太君率杨家将护驾到这里也是可能的。萧城距大名百余里,杨四郎骑快马一夜跑个来回大概不成问题。《四郎探母》故事的结局有不同说法,分别体现了主战与主和两派意见。刘兰芳在评书中讲,佘太君让四郎带信给萧太后,最后促成了澶渊结盟。此说符合当时宋辽双方的心态和氛围,但没有历史依据。真正促成签订合约的,还是那位同样归降辽朝的宋将王继忠。   还是在南下途中,萧太后派四名小校持王继忠写给宋真宗的信,潜入宋营,献给莫州守将石普。石普立即派人送达真宗。几经周折,宋真宗派遣殿值曹利用北上议和,随行的还有替王继忠传信的贝州指挥使张皓。两人路径天雄,正值辽军攻城,守将孙全照怀疑契丹没有诚意,劝曹利用暂且留下,以观局势发展。张皓只身来到萧城,受到萧太后隆重接待,赐以锦袍玉带,住进贵宾套间,表现出诚心媾和的态度。然后,萧太后再命王继忠写好奏折,让张皓重返宋庭,恳请真宗另派谈判使者。由此可见,萧燕燕为两家媾和费尽了心机。但是,她不会乞求和好,而是以战促和;确切但说,是以战至和,始终掌握着和、战的主动权。就在送走张皓之后,因天雄军兵精将勇,攻之不克,她又避开天雄军,集中兵力猛攻德清军,直至黄河岸边的澶州。(今濮阳)宋朝上下一片惊慌。江南人参知政事王钦若,密奏赵恒请求迁都金陵;(今南京)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,是从川蜀出来做官的,则主张迁都成都,那里山高路险,会更安全。此时,河北消息传来,另一路辽军大破洺州,向南开来。大宋皇帝赵恒,诚如萧燕燕判断的那样,在辽军疾风暴雨般的进攻下,的确是慌神了。但是,以寇准为首的主战大臣没有惊慌,力排众议,奏请赵恒御驾亲征。赵恒采纳了寇准的建议,壮起胆子,决意起驾北上。也就在此时,张皓持王继忠书抵达宋庭,并奏报了萧太后的态度,多有美言。赵恒权衡利弊,当即下诏命曹利用随张皓赶赴萧城,面见萧太后。   为迫使宋真宗乖乖地坐到谈判桌前,萧燕燕进一步加强了军事攻势。她命大军倾巢而出,攻陷德清,直抵澶州,三面围合,准备破城渡河,直下宋王朝的东京开封。此前,宋真宗虽然起驾北上,但犹犹豫豫,始终在黄河南岸徘徊,不敢渡河。在这王朝存亡的关键时刻,寇准正色劝谏说:“今敌已迫近,四方危心,陛下只可进尺,不可退寸。”随与大将高琼等将士拥簇真宗度过黄河,登上澶州北城城门。勤王将士望见黄龙旗猎猎招展、御驾亲征,士气大振,皆呼万岁,欢声雷动,声达数十里之外。赵恒在城上接见诸军将领,好言抚慰;下发酒食缗钱,犒赏三军。于是将军用命,军兵壮胆,厉兵袜马,布兵伏弩,随时准备反击围城之敌。此时,河北军民也受到御驾亲征的鼓舞,纷纷发起攻势,袭击辽军后方。   宋朝军民如此高涨的抗战情绪,令萧燕燕始料未及。此时的她肯定意识到,一直主张占领中原的辽太宗,为什么放弃烫手的山芋匆匆撤兵北还了。中原不可占领,也不可久留。这时,噩耗传来,先锋大将萧达兰中箭身亡了!萧达兰是萧燕燕的堂弟,英勇善战,屡建奇功。他每次负伤,萧燕燕和耶律隆绪都要去探望。这次,萧达兰带领随从在前沿察看地形,被威虎军头张怀发现,他也不请示官长,当即启动早已埋伏好的床子弩,百矢齐发,可怜萧达兰一代名将,箭穿头颅,一命呜呼。萧燕燕痛失股肱,伤心至极,连续辍朝五日,为萧达兰致哀。辽军将士不胜愤慨,声言报仇;但萧燕燕心里明白,辽宋两军的运势已经发生了逆转,久拖无益,三十六计,走为上策。   但她毕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握,而且兵临城下,不甘心就此罢手。当曹利用前来谈判时,她的代表仍坚持初衷,索要关南地盘。曹利用禀命力争,最后达成协议,由宋每年给契丹绢二十万匹、银十万两,罢战言和。两家自称兄弟之邦,耶律隆绪称赵恒为兄,赵恒则呼萧燕燕为叔母,开放边关,互通贸易。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澶渊之盟”。   对于“澶渊之盟”,自古至今众说纷纭,评家多对当事者宋真宗赵恒持批评态度。其实,这些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。我们还是看看此时此地有关人物的反应吧。盟约签订之前,曹利用请示每年给契丹金帛之数,赵恒说:“必不得已,虽百万亦可。”而寇准私下对曹利用说:“虽有旨许百万,若过三十万,将斩汝!”签约回来之后,曹利用卖了个乖子,向赵恒连连称罪,说:“臣许之银绢过多了。”赵恒问到底是多少,他伸出三个手指头。近臣以为是三百万,不觉惊呼;最后听说是三十万,皆大欢喜,赵恒更是高兴,因此重赏曹利用。前文提到,开国皇帝赵匡胤,可谓英武绝伦,他当时就打算攒够三十五万向契丹买和平;宋太宗生前几次派人求和,都吃了闭门羹;再往上数,汉、唐盛世,哪个不对番邦实行贿赂笼络政策?那还不是是连财物带美女一块儿送?连主战的强硬派寇准,都默许三十万合适了,后人还唠叨个什么劲儿!   割据的局面往往会引起战争,人民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。人们希望出现天生奇才,扫除群雄,完成统一大业,实现天下和平。但是,如果无法统一,若能在分而治之的局面下和睦共处,不也是百姓的福祉吗?宋辽常年交战,杨家将死得只剩下一群寡妇,说的并非个别现象,而是当时的生动写照。由于战火频仍,华北十室九空,户无男丁,广袤的土地沦为无人区,实在是历史的一幕惨剧。“澶渊之盟”给北方带来百年和平,人民得以安居乐业,促进了经济繁荣,使宋辽双方都达到鼎盛时期。应该说,包括宋真宗赵恒在内的“澶渊之盟”的当事人,为人民办了一件大事,也是功不可没的,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才是。   至于萧燕燕,在这场博弈中绝对是个大赢家,也因此名垂青史。功成名就之后,她放心地把一个稳固的大契丹交给儿子耶律隆绪,开始颐养天年了。也许是萧燕燕的历史使命完成的过于圆满,上天又派她去另行公干。公元1009年,萧燕燕与世长辞了,享年57岁。一年之后,韩德让也告别人世,追随萧燕燕而去。萧燕燕和其他英雄人物一样,生前叱咤风云,轰轰烈烈,身后只留下一堆功过是非、闲言碎语,供人随意评说。   (全文完) 小说下载尽在http://www.bookben.cn - 手机访问 m.bookben.cn---书本网【tsukiyoer】整理 附:【本作品来自互联网,本人不做任何负责】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!